栏目导航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作者:许惠捷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描述: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 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 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
国民小学客家语教材内容特性之分析研究:以康轩版为例
作者:许淑梅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内容特性 教材 客家 康轩 
描述:客家主要鄉鎮國小開設客家語的總比例為86%,台灣客家主要鄉鎮國小開設客家語課的學校使用康軒版客家語教科書的總比例為29%;康軒版客家語教材在桃園縣、南投縣使用率超過六成;苗栗縣及台中縣的市 佔率為零。二、98學年康軒版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多元文化觀點中的種族多元較缺乏。三、98學年康軒版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教材內容可讀性佳。四、98學年康軒版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教材分量適中,唯第四、八、十二冊,沿用97學年版,分量多,學童學習負擔重,宜加速改版。
基于SWOT分析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以广东河源客家旅游
作者:张玉文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 民俗文化 SWOT 分析 旅游开发 河源 
描述:讨会。因此,将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作为一大个案来研究,就有了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客家的来源、客家民俗的特性及民俗旅游的涵义、特征进行了阐述,对河源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因素,指出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面对的现实,并结合河源实际,提出河源必须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与景点。全文着眼于系统全局的高度,从特色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培养人才、合作开发、创新与传承等多角度出发,分析了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对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开发的思路,以期为更好地为开发建设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旅游服务。
客家传统豆鼓产业的发展与未来:以屏东县内埔乡为例
作者:钟来金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豆鼓 客家 传统产业 集体记忆 特色商品 
描述:期客家人以務農為生,大量耗費體力,因此客家菜多秉持著傳統「鹹、香、肥」的三個原則,因此豆豉在客家族群中被廣泛利用,儼然成為客家飲食「鹹」的代表,而豆豉更經由日常飲食的傳承,已內化成為個人與族群生活中的記憶,在彰顯客家文化與族群性格中可成為一項重要的印記。 早年製作豆豉是勤勞客家婦女必備的生活技能,在每年冬季大豆收割後,忙著製作豆豉,因此六堆鄉間到處可見曬豆豉的場景,豆豉足以代表客家的飲食文化特色,烙印在每個離鄉遊子的記憶中,成為他們口中的「阿婆的味緒」。為因應生活型態的改變與消費者的需求,在內埔地區於戰後,開始有農民兼營家庭式豆豉產業,約在1981~1986年時達到極盛時期,在新北勢一帶至少有十幾家豆豉工廠,蔚成當地客家人的族群產業。經過研究者一年多的參與觀察,新北勢豆豉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元,與豆豉相關產品,琳琅滿目,可謂全臺獨步。 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埔鄉客家人從事豆豉產業的因緣,透過深度訪談讓業者記憶起豆豉產業發展與興衰過程,了解豆豉產業的形成;其次以豆豉工廠作為觀察的指標,對製作豆豉的設備與製法、產銷與通路進行歸納分析;最後配合文獻分析,思索產業沒落與傳承問題,以及豆豉產業轉型策略,永續及擴大客家豆豉產業之商機,進而打造豆豉成為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商品。
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權」保障之研究—以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為例
作者:徐錦輝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語言權 語言權 語言政策 
描述:暨草案析探」,再以深度訪談進行第四章:政策面、法制面、執行面之分析,最後於第五章提出結論與建議:1.聯合國的「文化多樣性公約」,標舉了全世界人類的共同願景,這是現代民主國家尊重人權的指標,早日訂立語言保障法律,才是比較進步的政策作為。2.落實執行,迄今唯一的語言公平相關法律—「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推廣語言公平觀念。3.學習新加坡,定期舉行語言檢討委員會與制定相關語言課程配套措施,針對語言政策或課程上的缺失進行補救.。4.借鑑加拿大「馬賽克」式的多元文化政策,每一塊「瓷磚」都能保持自己的文化風格。5.複製紐西蘭毛利語復育經驗,獎助設立「客家幼稚園」、「客家小學」,延續客語命脈。6.尊重多元文化是普世價值,台灣各族群的語言、文化,台灣的政府與人民,有義務建構「語言資料庫」保存。7.以同心圓理論設計,落實各級學校客語教學,鼓勵跨族群學習,主動爭取其他族群認同。8.客家人應體認客家話之復育與傳承,關鍵在於客家意識之覺醒。9.以「審議式民主」的理念,透過社區大學彌補代議制度的不足,可為客家族群「語言權」保障,找到新方向.。期待有助於政府語言政策推動,增進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權」之保障。
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
作者:陈潇儿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筝 广东汉乐 演奏技法 艺术风格 
描述:丰富;3,琴度出神入化;4,意境深邃高远。著名民族音乐家对他的评价是:“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其中奥妙,须言传身教方得要领。”罗九香先生客家筝有如此高的造诣,根源在于他有高水平的文化程度、多元化的知识积累、执着的艺术探求和德艺双馨的高尚情操,给后人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成功之路。
台湾客家族群民间信仰之研究--以新竹县新埔镇枋寮义民庙为中心
作者:江瑞昌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义民庙 
描述:的三山國王為主,隨著移墾的腳步遍布全臺灣。
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三山國王廟的功能,逐漸改變或日趨沒落,代之而起能發揮較大凝聚功能,促進團結的力量乃漸由義民廟所承繼。本文即探討義民廟之源起、演變及發展,嘗試了解義民爺信仰產生之原因為何(Why)?以及如何(How)發展成增強臺灣客家族群凝聚力的重要力量之一的問題。
本論文先對客家人及客家民間信仰作一概略說明,然後針對臺灣客家義民爺信仰、產生之原因進行深入探討,筆者認為有四大因素:灱政治因素;牞經濟因素;犴社會因素;犵族群文化因素。由於清治時期臺灣社會多變亂,分類械鬥、民變層出不窮,義民遂成為當時維護臺灣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現今臺灣省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之源起、演變及發展,羅烈師從義民廟產權與祭典之經理承辦方式觀察,曾將枋寮義民廟的歷史分成四個階段,但筆者針對整個義民廟的發展情形分為三個階段:灱早期草創階段(一七八八至一八三五);牞分香拓展階段(一八三五至一九七六);犴全面發展階段(一九七六迄今)。其劃分關鍵在於清光緒十五(一八三五年)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廟產交值年經理管理,輪值祭典形式開始出現,此種大改變使得義民祭典逐步由家族祭祀發展為跨村庄廟宇,進而全面發展成為全臺灣客家族群最重要的民間信仰。
本論文之主要發現有五:
1.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中的三山國王與義民爺信仰,已逐漸成為其他族群也共同參與祭拜的神明,以促進族群和諧。
2. 義民爺定位為儒教中的神明,一開始就是具有高位神格的正神:義民非不義之民,義民爺也不是孤魂野鬼,而是臺灣客家族群所崇拜之具有高位神格的神明。
3. 臺灣客家族群產生義民爺民間信仰之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及族群文化因素。
4. 臺灣客家社會透過義民爺信仰的祭祀活動,大大增強了臺灣客家族群的凝聚力。
5. 新埔枋寮義民廟能團結臺灣客家族群,使臺灣社會趨於安定,在臺灣發展史上有其重要性。
古村落生产性景观研究:以梅州客家古村落侨乡村为例
作者:郭筱蓓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古村落 生产性景观 景观策略 保护与发展 
描述:古村落生产性景观的研究则是完全为零。本文通过对乡村景观规划、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以及生产性景观的研究,发现对古村落运用生产性景观的营造,可以改善古村落景观面貌与保存古村落农耕文化的同时,为改善村落景观环境、提高村民收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或途径,是对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文章通过对生产性景观及村落生产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得出我国村落生产性景观的一般特征。这些一般特征可以作为往后对村落的生产性景观研究的基础。并以梅州客家古村落侨乡村为例,用此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侨乡村的特殊背景,找出适合侨乡村发展的生产性景观策略。可以展望,侨乡村通过生产性景观的营造,第一凸显古村落历史之美,第二使古村落更具特色与吸引力,有助于古村落旅游的发展,第三存进农民收入增加。本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选题背景:面对我国古村落面对的数个日益严峻的问题。通过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乡村景观规划、古村落旅游以及生产性景观的研究,寻找到生产性景观营造作为乡村景观规划的一部分可以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2)生产性景观规律研究:通过对国内村落生产性景观一般规律的研究,得出对于古村落生产性景观的研究框架与一般古村落生产性景观规律。(3)侨乡村生产性景观研究:选取前文对村落生产性景观适用于侨乡村的共性特征。运用古村落生产性景观研究框架并结合侨乡村其特殊性对该村生产性景观进行研究分析。并找到发展方向指导下一阶段生产性景观的营造策略。(4)侨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策略:通过前文的指导性方向,将策略制定为保护与发展两部分。保护以延续客家古村落农耕传统为原则,从四个层次提出或保存、恢复或建设的策略。发展策略以为农民创收增收为核心,从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客家宗族与在地社会变迁-以新竹新丰凤山崎何氏宗族为例
作者:何瑞玲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地方公庙 社会变迁 客家宗族 
描述:直到日治初期,鳳山崎才由望高樓、鳳山崎、竹高屋、寶斗屋等四個地理區塊發展成為一個「鳳山崎庄」,重要性開始逐步提升,而且這個提升不斷加速,到了戰後,因為湖口工業 區的設置,使鳳山崎完全轉型為都市化的地理區塊,他逐漸擁更以自己做為一個村落為中心的地方。 隨著一百年歷史的轉變,鳳山崎的地位甚至超越大湖口庄的老湖口與紅毛港庄的新庄 子,長期來看,甚至更取代新豐鄉新庄子成為政教中心的趨勢。鳳山崎不再是湖口、新豐邊陲區,他更了屬於自己區域的自主性。先前的研究者,例如施添福、羅烈師、林玉茹等學者,是以清代為主要研究時間範圍,因此沒能正視這個上升或變遷的地方社會,我站在這些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繼承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來補足這一塊論述。 這篇論文研究中把何家收藏的古文書與土地申告書做了交叉比對,而發現何家是鳳山崎第二大業主,在鳳山崎發展的過程中,何家在地方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根據何家收藏的扶雲社會員證、分鬮書與捐地等地籍資料,可以發現何家透過捐地卂與了地方的公共事務。例如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和番仔湖的傅家合建「惜字亭」,民國38年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捐地給地方政府,蓋貣了第一座公學校-山崎國民小學,這兩次捐地儀式圕造出何家在地方上文教的地位。日治時期,何家捐地讓鳳山崎貣造了山崎火車站,這項公共建設影響了鳳山崎朝向都市化發展,圕立鳳山崎經濟發展里程碑。 民國58年何家捐地蓋貣了地方上第一座溪南觀音廟-鳳蓮宮,從鳳蓮宮原始樂捐簿的統計中發現何氏宗族是樂捐金額占全部樂捐姓氏排序的第一位,從鳳蓮宮第一屆亯徒名冊統計中也發現何氏族人是所更卂與廟務人數占最多的,可見何氏宗族透過公廟的運作,穩定了鄉 ii 族勢力對地方事務的領導與控制。 這篇論文研究中也發現雖然鳳山崎陎臨了劇烈的變遷,例如設置湖口工業區,土地被徵收,大量人口移入此區等,但是何氏宗族仍然更辦法維繫住傳統社會的宗族現象,他們一方陎保留了的宗族祭祖儀式而把各家戶結合成宗族,形成村庄的次單位,卂與了地方事務;一方陎透過地方公廟的祭祀活動等神聖事務來達成凝聚何氏宗族的力量,形成在地的一個大宗族。這呈現出研究鳳山崎何家的意義是客家地區的客家宗族顯然更能力應付一定的社會變遷,不會簡單的隨著變遷而消失,而維繫宗族的力量是靠著卂與了神聖事務,那尌是宗族內部祭祀儀式與卂與公廟的祭祀活動,這個個案研究呈現出傳統宗族在瑝代仍然具更意義。
客家民俗文化在地方商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吴惟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民俗文化 商业包装设计 实践应用 
描述:饰、客家山歌、客家风俗、客家民俗活动、客家节庆等。把民俗文化作为设计的前提内容,切断文化、否定文化,任何设计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更何况商业包装设计。客家人处理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和谐美学。维持汉唐时期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与儒家和谐文化的价值观相结合,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包含了当地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体。近年来,中国的商业包装设计把强大的民俗文化作为载体,在探索和创新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设计道路,并与国际接轨。本文以客家民俗文化为视角,开始挖掘商业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提出在商业包装设计中运用客家民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同时,把民俗文化与商业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弘扬客家民俗文化,以加强这一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在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把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和商业包装设计相结合,使其包装设计更具有文化内涵,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